14.1.18 教育工作坊《家庭与我》

最近参加了一个在小绿洲图书馆举行的工作坊,题目是《家庭与我》,主要是探索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个体在新生家庭的互动,特别是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态度。

课程宗旨:
➡ 通过辨认与觉察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来重新认识自己
➡ 接触自我的情绪与需要,允许自己成为一个“凡人”
➡ 发掘自身拥有的资源,看见自己也能够有的“选择”

当天的讲师组合让我觉得有一点点奇妙,像“软硬天师”。第一位讲师李云轻是位年轻的小姐,一位马来西亚注册辅导与心理谘商师,同时也是美国催眠协会认证的催眠咨询师。李小姐负责讲解自我探索和资源探索的部分;人际沟通和情绪调节法则由一位名叫Vincent的男士负责。李小姐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位优秀的心理谘商师,具备了聆听力,同理心,耐性和分析能力。而Vincent说话的方式有点类似激励讲师,有些性急(也许是担心时间问题),不时打断参加者的说话,让我感觉他比较着重“说服”的部分。

据主办单位说,讲师原本建议要分两天进行的活动,给浓缩至6小时。所以课程只能触及一些比较表面的层次,即“awareness”的程度。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工作坊,本以为6小时会过得很煎熬,不过结束后会认同讲师所说的,理应做两天的活动。

我觉得这类自我探索的活动能提供自己一面镜子,让我们观照自己有无不自觉地把原生家庭的模式复制在跟伴侣,孩子的互动上。即使是短短的几个小时,也的确开启了一扇窗透进了一线光,让我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照自己的内心。

有位专家把人比拟为电脑,人的外在行为就好象电脑的界面,由隐藏的程序所驱使。一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会更大。那些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被称为冰山一角,而隐藏在冰山之下的“潜意识”会让我们不知觉地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原则或意愿的事情。这些潜意识,很多时候源自童年经历过的负面感受,强烈到影响了当事人长大后的个性和待人接物的行为。

讲师举了个例子,有些人面对两份不同薪水的就业机会,必定会选择薪水较低的那一份工作,因为他/她认为自己不配拿比较好的待遇。这样的行为,有可能是他/她从小生活在不被肯定的环境里,造成了自我价值偏低,也非常害怕被他人质疑。

相信多少人都会有一些脆弱的时刻,面对心魔的袭击,重新感受到一些源自童年时期的情感未了需要。适时的自我观照,一些外在的提醒,会让我们正视自己的阴暗面。作为一个成年人,为自己的心理情绪负责是必修的课题。

身为父母,我们更要提醒自己一点,我们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为孩子创造一个正面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因此,从原生家庭获得好的养素就要传承下去,不对的事情就不要去重蹈覆辙。

面对着孩子的弱小,自己就不期然会觉得有强大起来的必要了。


摘自


评论

  1. 真的要不斷提醒自己,感覺讓孩子這張白紙學習的當兒,父母自己也一起成長的。

    回复删除
    回复
    1. 学习观照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脆弱确是一生的课题~

      删除
  2. 父母不一定是对的,我们总是不自觉复制理所当然的那一套在孩子身上。

    回复删除
    回复
    1. 比起重塑文化,走一遍熟悉的轨迹总是比较省力气,虽然不一定是对的 :)

      删除
  3. 感觉是有趣的工作坊!正巧昨日在大众翻阅杨绛传,读到父亲和原生家庭对她一生的影响时,眼圈一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确是深远啊!

    题外话,你参加的工作坊,那催眠师身份令人好奇……不知被催眠是什么感觉呢,那港剧常有的情节……


    回复删除
    回复
    1. 感觉这位满满正能量的杨绛先生大概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

      呵呵,如果要接受催眠的话大概得付不菲的费用呢。据说催眠治疗通常会用在一些难解的心理病上,即翻遍了“显意识”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要挖掘“潜意识”了。

      删除
  4. 两天的活动浓缩成六小时不容易啊,不过如果要两天的话很难凑到人数吧。很棒的分享! 我觉得最难的是两个不同原生家庭的人结合在一起然后一起养儿育女,中间的那些分歧,真的需要一些觉悟及知识及很多的良好沟通去磨合。

    回复删除
    回复
    1. 是啊,大抵要用上一生去磨磨合合了 :)其实也算是一件幸福的事吧。

      删除
  5. 教育孩子,父母真的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看过太多性格恶劣的孩子,原来父母也是一个饼样,孩子从小就是看着父母长大,所以父母传达的一切都非常重要。

    回复删除
    回复
    1. 的确,孩子的恶劣行为,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为人父母以后,更要不断地学习,跟孩子一起成长。

      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