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18 赖明珠讲座 -「台湾翻译与阅读—解读、村上春树」


明珠老师的讲座会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台湾文化光点计划,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和第15届马华文学节工委会联合举办,是这一届文学节的重头戏。因为这个讲座会,我才知道了已经有30多年历史的“马华文学节”,惭愧。




赖明珠生于台湾苗栗,毕业于中兴大学农经系,并获日本千叶大学硕士学位。曾从事广告企画撰文,后期则专事翻译。翻译的作品以村上春树作品为主,也兼译谷崎润一郎、川本三郎等着作。




我觉得自己还算是忠实读者吧,几乎将每一本村上春树的小说,散文,报导文学都罗织了。而不懂日文的华人读者,我们所读的其实都是赖明珠(或林少华,或张致斌)所诠释的村上春树。我自己可说是阅读“明珠体”的村上春树长大的。

有异于一般知名创作者的气场,明珠老师比较倾向“幕后”的感觉,讲座开始前,身穿白衬衫,牛仔裤和平底鞋的她,平易近人地站在技术人员的旁边研究ppt的操作。一开始讲的时候,明珠老师显露出她不习惯在众目睽睽下演讲的特质;不知道是否为了缓和紧张感,她从正中央移到了旁边的位置,以声音跟观众们交流。我不禁感叹,这不正是我心目中的村上春树/ 赖明珠吗。

明珠老师有广告企画的背景,这个讲座,她使用了大量的ppt,以图,形和关键字作为传递讯息的骨架。

明珠老师先介绍了村上的几部作品,从中娓娓分享她诠释作品的心得。在讲座会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原先蔓延在空气里的一丝紧张感隐去,我开始感受到行云流水在轻叩心扉。


文章 = 作业
尺度 v.s. 距离
文体 + 音乐
创作,翻译 都是即兴的,自由的
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并不存在一样


明珠老师提及,“雪梨”(2000年奥运的二十三天日记实录)是促成村上转变创作文体的契机。我的理解是,村上之前的作品还带点鸳鸯蝴蝶的影子,经过了这一次创作体验,他开始有了世界观 - 说得白,就是“曾经几乎完全与文艺界隔绝的作家,变得入世了”。

另外,许多人即便不是村上的忠实读者,也会知道他是马拉松的狂热爱好者。跑步对村上而言,是一趟放空的旅程 (宅女内心O.S.: 我几乎可以看见在跑的途中,咻咻扑面而来的灵感)。

明珠老师以"1Q84"为例子,分享了如何翻译一些较难解的“意象”。




为什么这本书,在任何语言的译本都统一为"1Q84"?(首先是不可能译成跟George Orwell的“1984”一样咯)。数字以阿拉伯数字/ 文字来呈现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1973”给人的印象是西方/现代,“一九七三”则让人感觉到东方/古典。"1Q84"这本书的题目耍了小心机,在日文里,“9”的发音是“kyu", 即跟“Q”很相近。加上村上的风格一贯比较“西化”,所以"1Q84"这个阿拉伯数字+ 英文字母的题目并不会有违和感。

在村上的作品,文字和符号的界限模糊,世俗里本该对立的事物,如生/死,冷/热的界限亦很模糊。自己很喜爱的小说“世界末日和冷酷异境”就把平行世界发挥得淋漓尽致。


村上的作品里常常出现年份,动物,外来语。叙事的顺序可以很跳脱 - 本该顺着A→B→C→D的路线,可以一下子从A→D点。例如他曾经把莫扎特的音乐形容为“胆小的猫”,这一种“意外性”常常会给文字带来“趣味性”。


许多人会认为,村上的文字很西化,带着浓厚的“奶油味”。当明珠老师进行翻译的时候,“奶油”的多寡程度也需要费心去斟酌。往往译文里会夹杂着一些英文,例如芬兰服装品牌-Marimekko会用英文,Toyota亦不会被翻译成“丰田”,但是明珠老师往往会将“Beatles“中译为”披头四“,因为她觉得中文译法较为传神。

虽然村上的文字看似西化,但是其表现“失落感”,“孤独感”以及“绝望感”的手法还是很东方的。例如,他爱用的场景 - ”井底下“,就很有东方的禅味了。

村上的作品里可以发现不少“中国情结”。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就索性命名为“开往中国的慢船”。


今后我可能不会去那个地方。那不是为我而存在的中国。虽然如此,我仍会坐在港边的石阶上,等待着空白的水平线上,可能会出现的开往中国的慢船。
他早期的作品也常常穿插了自中国的酒保,杰的身影。对他而言,中国,是一个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身影。近年来,我们渐渐了解(或推测个九不离十),那是基于对二战的愧忏心情。村上是一位鼓吹世界和平的作家,他几年前在耶路撒冷的英语演讲「永远站在鸡蛋的那方」就成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演讲辞。身为一位有世界观的日本人,会对先辈在二战时的所作所为而感到羞愧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最新的小说“刺杀骑士团长”就云集了他一些酝酿多年的感受。许多人为了这本书的题材,首次接触他的作品。

而我自己读完了以后,写下了这段句子:

这一本作品的轨迹,太过似曾相识了。在这里,我读到了许多熟悉的场景,还有村上桑惯用的暗喻和手法。唯一让我感到新鲜的就是主角的职业(画家)。还有村上桑也在作品评价了日本在二战时期的行为,招来不少其同胞(或政府)的抨击。不过搞不好,可能会凭这部书夺下诺贝尔哦。我只能说,这不会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寄望在他的下一部作品。
明珠老师在Q&A环节也提到了“刺杀骑士团长”一些与旧作相似的场景。

村上屡屡跟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是让广大粉丝扼腕的一件事。对明珠老师而言,诺贝尔奖对村上其实意义并没有那么大。在她眼中,村上是一位鉴赏力非常高的作家,早在许多同僚得到这个奖之前,他就已经“预知”了。例如,他早在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得奖以前就把她的作品收编进一本世界小说合集;预言过石黑一雄会得奖;还有早年把Bob Dylan的歌词用在他的小说里。明珠老师认为,与其当个参赛者,村上的鉴赏力足可让他跻身评审团;何况各界早早就肯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在Q&A环节,有听众问到村上小说里”大量的有色场景”,导致“刺杀骑士团长”被香港列为”限制级“。明珠老师认为,虽然中国人常常强调“文以载道”,但无可否认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现象,我们应该对披露暗黑社会现象的文字宽容看待。明珠老师坦承,她并不是对村上的每一部作品都会无条件地喜爱和赞同,不过多年来累计的感情,让她接受“老朋友”的不完美,即使不太喜欢亦会尝试着眼在其优点。

明珠老师也提到,她其实跟村上不算深交,所谓“老朋友”是以读者与作家的交情而言。村上不懂中文,他不会知道明珠老师究竟把他的作品翻译得怎样。他们总共才见过两次面而已,也没有谈得太深入,因为村上(和她自己)是慢热,也喜欢对人事保持一定距离的人。

对他们而言,写作,翻译都是在跟自己的内心对话。跟人事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够有更大的空间跟自己对话吧。

「为自己而写,不然就为蝉写」

赖明珠 + 村上春树治疗了一个宅女的心,往往读着的虽然是一些掘向暗黑的文字,却让我不感到那么寂寞了。他们的文字,传递了一种“you are not alone"的感觉。

我会继续当一名忠实读者,也会为了自己而写。

评论

  1. 嗯,谢谢你的详细分享。
    我也是看“明珠体”的村上春树,不过真正喜欢上村上春树是看了"1Q84"之后。
    对了最近我迷上了龙应台。你有看过她的书吗?

    回复删除
    回复
    1. 惭愧,我没有读过龙应台的书,因为她一向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政治化的(个人偏见),不过最近许多书友都大推她的作品,今年起码会入手一本她的书 :)有什么好介绍吗?给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龙应台作品的人?

      删除
    2. 亲爱的安德烈,是我的最爱。超过村上的任何一本。哈哈=)

      删除
    3. “亲爱的安德烈”,今年的书单,铁定有你了~

      删除
  2. 她间接也把村上春树带来了,看你兴奋到~~~:)

    回复删除
    回复
    1. 在某个意义来说,明珠老师就是村上春树啊,见不到作者,见到“代言人”也是开心的~

      删除
  3. 宅女的部落换了"新衣裳",让我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噗*

    一直都会在无意间听闻村上春树这位作者但深怕自己carry不够书本的内容,但今天看你那么推荐,弄到我好想看1Q84这本书.
    或者你有什么好介绍吗?

    回复删除
    回复
    1. 宅女的新衣,*噗*

      其实每个读者的喜好都不一样,我觉得可以先翻翻村上的散文,游记,或者文学报导,如果有所触动的话,再看小说好了 :)

      我听闻有蛮多人是从“关于跑步,我說的其实是⋯⋯”这本书开始接触他的。

      删除
  4. 村上春树的新書從一月份入手到現在,都還沒有翻頁來讀。

    回复删除
    回复
    1. 哈哈,”限制级“的书喔,没有冲动打开来看吗?

      删除
    2. 需要時間看唄,目前手頭上太多書未讀,又一直買,我自己快要砍我的手才行。

      删除
    3. 哈哈,我不敢买新书了,看到堆积如山的书会莫名感到焦虑~

      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