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学堂 The Talk #1 《 媒体江湖,谁主浮沉─掌握2018中文媒体趋势》



日期:10/2/2018 (六)
时间:3pm - 5pm
地点:Theatre, DPAC.

住在吉隆坡其实很不错,可以近水楼台获得许多好康。这天托了“敏学堂”的福,过了一个充实的星期六下午。

敏学堂 The Talk由Tedx Petaling Street 在2018年1月发起,我有幸参与了第一场talk。据说反应蛮热烈的,迟了一步报名的人就只能望门兴叹了。

媒体江湖,谁主浮沉” 的几位讲者分别为:星洲日报总编辑- 郭清江;透视大马 The Malaysian Insight 新闻编辑- 陈文贵;Elle 中国副主编兼策划总监- 赖忠苑。主持人是我们熟悉的八度空间 8TV 新闻主播- 叶剑锋。


主持人叶剑锋先生以武林为题,串讲了“新媒体”,“自媒体”和“融媒体”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为这场座谈会揭开了序幕。

我自己觉得“融媒体”这个形容是相当贴切的。在这个融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读者,每个人也是创作者,而且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阅读和创作的平台。获取和散播资讯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人人都可以自立城池。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可以是个最坏的时代。(百花争鸣,抑或乱象丛出?)


第一位出场的是德高望重的星洲日报总编辑- 郭清江先生。郭先生说了一句话,人类去到极限,就会返朴归真,找回初心。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自己,曾经觉得电子书就是王道,一pad在手,从此可以跟纸张书说bye bye了。但是近年来年纪大了,反而缅怀纸张的触感,而且如郭先生所言,过长接触电子产品会让人患上电脑病,常见的就有颈椎病,干眼病,鼠标手。郭先生也提出了一点,在马来西亚华文报章的生态与众不同,除了传播资讯以外,还担任着传承文化,以及为华社发声的角色。华文报其实早就有了互联网的connectivity功能,在本土,当我们说起华社的时候,我们就免不了会把华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章混为一谈。当然,在这个“纸媒3.0融合的时代“,即使接近百岁的星洲日报也不能固步自封,对郭先生而言,改变思维是最困难的工程,但是非做不可。


接着出场的是透视大马 The Malaysian Insight 新闻编辑- 陈文贵先生。这位满嘴幽默的讲者,选了一个相当戏剧性的题目- ”我在媒体江湖浮沉的日子“。当大银幕打上这页ppt的时候,大家都笑了,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陈先生给我的感觉是一位“接地气”知识分子,也许跟他从事的所谓“小媒体”有关系吧。曾经是佳礼网总编的他,给了一个让我很有共鸣的例子,那就是贪吃大王的帖。这是2015年佳礼论坛最热烈的话题,也是迄今点击率最高的佳礼帖子 (大家只要上网键入-贪吃大王 巴厘岛就可以搜寻到了)。犹记得当年自己以追连载小说的心情来追这个贴的后续,看完了心情会变好 :)不过这位风头人物在2015年后好像淡出江湖了,没有再看到“她”的“新作”。这个看似简单的贴,恰符合了现今的5W 1 H - Wah! Waiyoh! Wei... Woo! Wow! & Hah? 也就是恰到好处地迎合了大众的口味,所以有报道的价值。当然,这也就衍生了媒体人的两难,到底应该迎合大众,还是要挑起提升文化风气的担子?

郭先生和陈先生都认为,媒体人不应该低估读者们的文化素养。就如传统的报纸区分了国内版,经济版,体育版,副刊,娱乐版等等,都是为了迎合不同读者群的需要。即使给人印象如速食一样的电子媒体,会去点击查阅“相关新闻”,“延伸阅读”链接的读者也大有人在。


最后一位出场的是《ELLE》中国副主编兼策划总监- 赖忠苑先生。根据手册上的介绍,敏学堂的命名典故出自“论语。公治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赖先生的一句话恰好跟这个理念呼应 - “与其沦为岁月的碎片,不如成为时代的终生学习者。” 赖先生也跟现场观众分享了一些精致的电子版本,如林青霞的侧面专访,胡歌,范冰冰的贺年微电影,章子怡的无对白专访。(自己并不是ELLE的忠实读者,今天才得知ELLE原来取自EXELLENT中间的几个字母 :)  )


总结来说,几位讲者都对“融媒体”赋予了正面的肯定。每位讲者都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没有高下之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惟有巧妙地融合他人和自己的优势,才可以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走得长远。一般上新媒缺钱,传媒缺创意人才。新媒缺少征聘有经验,有深度人才的资金,如陈先生所言,他的公司就拿不出预算来聘请叶剑锋这样优秀的人才来帮他们主持直播。资金上占优势的传媒,相对之下以传统方式扎下了稳健的根基,当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作出改变,当需要历经一番cultural shock。




最后大约有半小时的观众提问时间,反应热烈得不得了。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大数据的,我个人认为陈先生的意见蛮值得大家参考。

大数据时代,收窄了读者的视野。我们在网路上走过的痕迹,会被强大的资料库分析之,根据我们给过的like,点击过的page,量身定做了一套资讯套餐。陈先生提醒我们反思,是否只会惯性地去吸收那些推给我们的资讯?如果我们因循,就会造成偏食,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营养不良了。

接下来的提问,有关于媒体人素养的,还有提到媒体尺寸拿捏的,这一些问题免不了会搔到敏感边缘。对此我就不赘言了,大家自行去想象吧。


评论

  1. 时代不同了,各领域的模式都要重新洗牌。现在一机在手,人人都是记者,还能现场直播呢~:)

    回复删除
    回复
    1. 比如在吹水站有好多人直播,当中有几人就如愿所偿地红了。在这个时代,要出名很简单,但是要走得远,还是得老土地付出努力~

      删除
  2. 读这篇,有比记者报道好看多了的感觉呵。
    我不大喜欢网络看小说,觉得眼睛特别容易累……有时候多上网些,还真好些一下子患上颈椎病,干眼病,鼠标手耶!

    回复删除
    回复
    1. 我觉得自己已经有轻微的鼠标手了,唯有忍痛减少开机的时间~
      我们这些写爽的,没有记者那么多顾虑,可以自由发挥,呵呵

      删除
  3. 学到新词汇了,融媒体。我还是喜欢看报纸,网络的资讯套餐让人厌烦。

    回复删除
    回复
    1. 也许要考虑回归纸张了,尽可能减少在网路上留下足迹~

      删除

发表评论